close

 









張慶三的土風舞世界      陳芳枝 (只有師母才會(才能)直呼張老師名字吧. )


     要進入張慶三的土風舞世界,應自他高中時期說起。充滿夢想、憧憬、多愁善感又極端內向的張慶三,作夢、寫文章、寫詩和打籃球,是當時的最愛,當然外加青少年時期的特徵—愛慕異性。因地緣的關係,昆明街的青年會成了他放學後打籃球的最佳去處,也因此青年會的土風舞班引起他的興趣。每當打完籃球,必定到舞蹈教室欣賞會員們跳舞,久而久之引起當時的老師,師大體育系教授朱復昌的注意,而引他進入社團開始學舞,而朱復昌教授、邵平男先生,及青年會諸多的前輩都成了後來他在土風舞及康樂活動中影響至深的人。在這時,他也由內向一變而為活潑、且熱衷活動的人。

   建中畢業後進入師大物理系的張慶三,課餘之暇擔任青年會土風舞指導,主持國際學舍並改組師大博欣社成為當時最大的社團,尤其土風舞社,每星期晚會總是將當時的「樂群堂」擠得滿滿的,此外,他也經常和台南師院的李翩翩教授、台中師院的張麗珠教授、東海大學的陳惠珠教授、台東師院的李鳳琴教授,及台北實踐家專的教授等各地的老師教授們交換土風舞資訊,並巡迴台灣全省做土風舞教學。當時教材內容包括簡單的巴爾幹地區舞蹈、歐洲舞蹈、各國的簡易舞蹈。在資訊並不發達,教材得來不易的當時,這些舞蹈已夠讓愛舞者跳得不亦樂乎。

   在他推展土風舞的過程中逐漸體認到土風舞除了娛樂、運動、交誼….等諸多功能外,尚有它在舞臺表演的價值(雖然當時有人極力反對此種看法)。因此在師大博欣社幹部及社員的共同努力下,民國54年嘗試舉辦了第一屆表演會。當時採台下演出的方式,因經費的不足,許多服裝配件(如北歐的帽子、圍裙、墨西哥的帽子)都是用皺紋紙、厚紙板製作而成。第一屆表演會受到許多人的讚賞,更肯定了土風舞在表演上的價值,因此第二年在國際學舍湯銘新教授的支持下,更大膽的嘗試舞臺上的表演方式,並廣招各大專院校的優秀舞者。這次的演出獲得更大的迴響和肯定,而這個國際學舍土風舞表演團即為今日弦歌民俗舞團的前身。

   由於當時救國團執行長宋時選先生的遊說再三,當兵回來後的張慶三選擇了救國團總團部活動組的工作,土風舞的內容及推展有了大幅度的改變。他創辦了土風舞康輔人員研習會、康樂輔導人員研習會、省訓團土輔、康輔,不僅大力推展土風舞及康樂活動至全省各角落及中小學,也有不少的創作,如中國的土風舞、以外國的優美音樂編曲而成的雙人舞、康樂歌曲的作詞、作曲、團體遊戲等。都出自於當時他本人或其他老師、學員們共同的創作。新格唱片公司請他填寫數首歌的歌詞,如夜玫瑰、甜蜜如今晚、蘋果花(即土風舞中的烽火女郎)….等,也都是當時的作品。而救國團土輔階段的土風舞教材則包括了湯銘新教授由國外帶回,楊昌雄老師參加緬因camp、部份取自日本國舞聯盟,再加上當時創作的中國舞及雙人舞等等。

   民國66年,在一個機會裡,張慶三參加了美國的假日營,於營中介紹了幾首中國舞,也學到了一些巴爾幹舞,回國後一面推廣,一方面將過去部份不正確的巴爾幹舞跳法作修正。68年起的連續三年,張慶三及本人受邀至聖地牙哥大學舞蹈營及太平洋大學舞蹈營擔任中國舞教師。記憶最深刻的是民國70年的Stockton Camp,週六安排的是中國晚宴及晚會,當時許多營友們特地穿著在洛杉磯、舊金山等地區中國城買的中國服裝來參加晚宴,餐廳的廚師們學做中國料理,不僅如此,晚會的會場吊著許多中國式的燈籠,四周牆上畫著龍的圖案,晚會中還特地由方舞專家Jerry Helt以中國舞的音樂配上方舞的口令,將舞會帶至最高潮,令我們感到無限的榮耀,終身難忘。

   民國70年起,因有多次參與國外營隊的機會,深受國外營隊的自由型態影響,而這種型態和張慶三在救國團所辦的傳統營隊全然不同,為了能到國外去吸收更多土風舞資訊,也期望能創辦不同於救國團營隊,能有更自由舉辦活動的空間,決定辭去救國團工作,而在同年,創辦了亞洲土風舞營,也和一群愛好活動的學生們創立了弦歌公司,繼續舞蹈及康樂活動的推廣。

   1979年聖地牙哥Camp時,因主辦人的極力推薦,安排了狄克(Dick)在台灣的workshop,當時帶來了不少的巴爾幹舞,也在同時我們受到波蘭的愛達(Ada)老師特別的指導,不僅對波蘭舞產生濃厚的興趣,也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和認識,因此回國後致力於波蘭舞的推展,不但在弦歌舞團以愛達訓練我們的方式來嚴格訓練團員,更安排愛達老師到第三屆亞營來,使得波蘭舞流行一時。1980、1981,在受邀至太平洋大學舞蹈營教舞的同時,帶回了塞爾維亞、土耳其、匈牙利、捷克、保加利亞、俄羅斯….等許多國家的好舞,也認識了不少世界知名的專職土風舞教師,計畫著有一天能將這些優秀老師都請到國內,讓國內愛舞者也有機會一睹他們的丰采。

   由於大多數受邀在亞洲營教舞的外國老師通常也為了弦歌舞團編排舞臺的表演舞蹈,因而弦歌民俗舞團辦了數度公演,而它帶動了國內各大專院校的系際土風舞比賽、舞展….等。此後國外土風舞資訊,獲得較易,各校開始自國外土風舞錄影帶中學習各國舞蹈,而在系際比賽或舞展中演出,使土風舞的表演與風氣盛極一時。

   第八屆亞營結束後,張慶三與本人受邀至新加坡、馬來西亞教授土風舞及康樂活動,出發前幾天他突感身體不適,因當時醫院無法確定病因,醫生囑咐回國後再做詳細的檢查,為了早已安排的課程,帶著病痛的身體前往。雖然身體發燒,又極端不適,但還是完成了第一站新加坡的教學,到了第二站馬來西亞忍著病痛接受活動前的記者招待會後,他便住進馬來西亞檳城的一所醫院,但他仍然不希望取消原訂課程,屬意本人一定要完成。就在這一段期間,醫院診斷報告確定他罹患肝癌。回國後即刻住進榮總就醫,惟不到2個月時間就離開人間。每次憶起往事,恍如昨日,在榮總病床上曾一再叮囑本人土風舞活動一定要繼續,人才的培養不可間斷,舞團絕對不要輕言解散。這些話言猶在耳,卻也已過了13年。而他大半輩子的人生幾乎與土風舞和康樂活動為伍,在台灣的土風舞及康樂活動的推展中,有著他一點一滴辛苦耕耘的足跡。自從第9屆亞營,本人接下了他所遺留的重擔,由摸索開始,想朝著他未竟的志願、目標去努力。記得在他剛過世的那幾年,經常在遇到困難問題時,想找他解決,想問他放資料的所在….等,才意識到他早已不在人世。在接辦亞營之初,對一個無行政工作經驗的本人,確實是件艱難而又沈重的負擔,雖然亞營接辦之後已經歷了26屆,舉辦活動的方式也已駕輕就熟,然而礙於種種因素,當初的理想、目標卻一直未能實現,是令本人深感無奈和遺憾的。

   回顧土風舞在台灣40年,可能因時空條件、不同的領導人,而使流行的土風舞在各時期有著不同的面貌,而土風舞資訊得來較過去容易的今天,這種變化更大。但無論如何,身為當今土風舞的推動者,有指引學習者正確的方向和觀念的責任,避免愛舞者、學舞者,只求學更多新舞,而忽略了正確認識各種舞蹈的必要性,想來這應該是今日身為土風舞推動者省思的課題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rank Lin 的頭像
    Frank Lin

    青蛙的窩

    Frank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