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名: 杵歌
舞名: 山地賞月舞
編舞: 劉效坡老師 於58年間編成,60年1月救國團以[同心協力]名推廣至全國.(感謝艾恩葛格提供資料. )
土風舞音樂: 幼獅唱片 CYC -0002集
別意外,其實我們現在聽的邵族的杵歌不是邵族傳統的東西,而是日據時代因應觀光需求而出現的產物!
在邵族人的傳統習俗裡只有"舂石音",沒有"杵歌".
"舂石音"是一種儀式,邵族人把它當作是過傳統邵族年之前的序幕,而"杵歌"是後來被發展出來的表演而已.
很早以前"舂石音"儀式舉行的日子是固定的,原先可能是以月的圓缺或者是以某種植物的長苞,開花或萌芽為度量基準.
大約從清朝中葉開始,邵族人和漢族人有了密切的文化接觸之後才開始以農曆的月日為準.早在農曆七月初,邵族人舉行過狩獵祭典之後,
男人們就必須陸續上山到獵場去打獵,一直到大約月底的時候才背負著滿載的烘乾獵肉,興高彩烈地回到部落裡來準備過年.
就在七月的最後一天晚上,部落裡的女人們齊集於頭目家展開"舂石音".
族人們有一個浪漫的說法:婦女們是要以清脆響亮的杵音召回出獵晚歸的男人.早先這個晚上的舂石音完全是女人的事,
男人們是不碰木杵的.現在則不再忌諱,男人女人們都混在一起,一邊高興地舂著石音,一邊笑鬧著,直到天色濛濛亮的時候各自回家,
準備一早又要開始進行傳統邵族過年的各項祭儀.
舂石音的杵長短粗細不一,最長的可以達到一個半人的高度,短的大概只有一個人高.杵的形狀兩頭粗,中間細,枝數在七或八支均可,
大夥兒圍著一個埋在土裡只露出平坦面的石頭,輪流舉起長杵用力舂擊,於是「叮叮噹噹」悠揚頓挫,充滿跳躍音符的"杵音"於焉產生.
邵族人舂石音的時候,旁邊通常還會有兩三個人拿著短竹筒敲擊地面,發出低沉的伴奏聲,配合長杵衝擊在石頭上的聲響,鏗鏘迴盪,疏落有致,是令人記憶深刻的音樂組合.
日本統治臺灣的時候,日月潭是一個重要的觀光勝地,因應觀光的需要,杵音被運用來代表邵族和原住民的文化以招徠遊客,
同時為了增加生動的程度,另外再加上歌唱的表演,其實杵音是杵音,歌唱是歌唱,邵人表演的方式是先舂石音然後再唱歌,
也並不是兩者同時進行的. 所謂「杵歌」只是表演給觀光客看的一個節目罷了. 如前面所介紹的, 在古老的邵族傳統裡
"舂石音"並不外帶唱歌,它的祭儀意義卻常是被外人所疏忽.
"觀光性的杵歌"一直到民國六十年左右都還繼續地在固定的歌舞場所中表演給旅客們欣賞,可惜的是政府在辦理日月村的市地重劃時,
把表演性歌舞場和祭儀性的杵音場都給"重劃"掉了,這些年來邵族族人們連一年一度的"傳統舂石音"都得擠在一個重劃得支離破碎、侷促不堪的場子裡舉行,真是令人慨嘆,我們是如此對待珍貴的文化遺產!
(以上資料引用自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活出歷史-台灣原住民觀點"講座)
所以我們應該把邵族"杵音"儀式跟後來吸引觀光性質的"杵歌"分開來看.
現在來欣賞一段珍貴的邵族"杵音",我找到的是某一部Video clip的前面19秒錄到的剛好就是邵族杵音.(可惜沒有很完整.)
附註: 本文在2011/02/19首度發表於舞之心論壇